年初,中介機構關于2016年的數(shù)據(jù)報告基本都出來了,其中有一些對判斷行業(yè)和市場的走勢很有價值,和小伙伴們分享一下。
一、2016年,深圳二手房中位價一套320萬
中原地產(chǎn)數(shù)據(jù)顯示:2016年,深圳新房成交量418萬平米,同比減少37%。成交額2234億,微增0.4%。新房均價53454元/平米,同比暴漲60%——2015年,政府新房價33426元/平米,同比漲幅是40%。
二手房全年成交9.6萬套,802萬平米,同比減少25%。房價54954元/平米,同比漲16%。2015年,深圳二手房成交量是1064萬平米,史上第一次突破千萬級。房價是48000元/平米,當時的漲幅是59%。
成交總價的中位數(shù)價格從2015年的245萬元一套,升到了2016年的320萬一套,單套上升了75萬,漲幅是30.6%。320萬,這基本上是現(xiàn)在留在深圳買一套房的上車價,意味著你要攢夠90萬的首期款。
這些信息傳遞了什么信息?我是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的:
1、新房的價格上漲參考意義不大,無論是上漲60%,還是最近報道的京滬深房價集體下跌,都已經(jīng)失真。
2016年的房價更多是千萬級產(chǎn)品的成交增多拉起來的,并不是真的狂漲了60%。在2015年,千萬級豪宅項目成交了2900套,均價66000元/平米,漲幅是77%。2016年,沒有拿到這個數(shù)據(jù),但是以直觀感受,攀向10w+的豪宅比2015年更多,尤其連龍華都賣到了8萬,這是一個原因。
另外一點,如果不是10月份以來的調(diào)控導致一些高價項目沒法銷售(像萬科的幾個10w+的豪宅項目受阻),新房價格的上漲還會更加恐怖。但對于普通人來說,這樣的價格的意義越來越小。
二手房上漲16%和中位數(shù)上漲30%,這兩個數(shù)據(jù)相對更可靠。所以,不要被新房暴漲60%嚇壞了。
2、深圳房價比想象中要堅挺。
2016年,深圳經(jīng)歷了兩輪調(diào)控,一輪在3 25,一輪在1004。第一輪調(diào)控的時候,就有相當一部分觀點認為,房價要拐頭。到第二輪調(diào)控的時候,更多的觀點認為要大跌。
但是,從全年來看,深圳的房價還是比想象中要更加能扛。成交量是萎縮了,但是如果和2015年之前的年份相比,新房400多萬平米,二手房800多萬平米,其實都是比較正常的量,這一年又有驚無險的度過了。
我想這個又一次房價和政策相PK的過程,足夠給我們又一次豐富的教訓:過于的迷信政策而輕視基本的市場邏輯,是我們一些專家越來越擅長干的事兒,因為輕松。我在之前已經(jīng)寫了很多類文章反駁,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回查看看。
二、10·4調(diào)控后,庫存量一路走低
第二組圖表。
10月份以后,市場庫存減少了,12月31日,住宅庫存量是334萬平米。
而在今年10月政策剛出臺的時候,庫存是多少?
在10·4新政之前的9月底,深圳住宅庫存是451.17萬平米,消化周期是10.6個月。到第二輪新政出臺后,10月末庫存為383.5萬平米。現(xiàn)在是334萬平米,比9月底下降了120萬平米,相當于3個月的銷售量。等于是說,成交量在快速下降,但是庫存也同樣在快速下降。
看上面這張圖,10月份,深圳的住宅新增供應是個蛋蛋。政府完全禁止了10月份任何一個新房出售,意味著申請發(fā)售的新房每一個價格都超過了政府的限價政策。隨后房價也出現(xiàn)了下跌,但媒體報道的時候,并沒有把這些真相揭示出來。
這個印證了我們之前的擔憂,當你管制了價格,實際上也是在告訴企業(yè)減少投資?,F(xiàn)在看,政府通過價格管制的確實現(xiàn)了高房價的下降,但同時也造成了供應的減少,這顯然是未來更值得擔心的事情。
所以,我們看問題要看兩面,不要只看到政府控制價格讓房價下跌了,沒有這等好事?,F(xiàn)在的房價跌,并不是供應增加的緣故,而是政府推行的價格管制,讓市場上沒有房子賣了。如果推行到極致,政府可以讓市場上完全沒有了交易,那自然就完全沒有了價格,那么我們自然就可以理解為大跌、暴跌、崩盤。但這有什么意義?
如果在這個調(diào)控期,政府不能有效的實現(xiàn)房屋供應的大量增加。那么等到政策解禁或者市場未來復蘇的時候,買房人會發(fā)現(xiàn),供應根本跟不上,市場上根本沒有房子可以選擇。那個時候,我們就只會得到一個結果:房價更加猛烈的反彈。這樣的故事,在過去的三年小周期里,就是這么輪回的。
三、2017年判斷:小戶型投資價值會降低
現(xiàn)在,距離10·4的史上最嚴厲的調(diào)控過去了一個季度,很多情緒也都驚魂初定了。那么,關于未來,我們該怎么判斷。
1、關于京滬深的房價下跌,不要太迷信。未來會跌一些,但調(diào)整期是最好的買房時機。
最近媒體在報道京滬深的房價終于跌了,這樣的報道完全無視房價下跌的人為因素,并且會產(chǎn)生巨大的誤導。未來的房價當然會下跌,如果政府一直堅持這樣的高壓調(diào)控的話。但我們說的那種下跌,是從高點到低點,而且,也完全不會有崩盤那么恐怖。
我們有些人還是沒有意識到,這次的房價漲,只是一部分城市,更多的城市依然處在去庫存的嚴峻形勢之中。這個背后是,人口流向在變化,城市產(chǎn)業(yè)在變化。房價上漲,首先是一個結果,其次才是原因。人們都想著流向最好的城市,但又同時希望那里的房價能夠不那么高?,F(xiàn)實中,這往往很難兩全。
我們?nèi)ヅ袛喑鞘械姆績r走勢,政策只是影響房價的其中一個變量,真正主導房價長線變化的,永遠都是城市的基本面。如果一個城市人口增加,房子不夠,它就會漲價。如果你不想讓它漲得太多,就一邊壓制需求一邊增加供應。如果你只是壓制需求,但在增加供應上看不到有大的舉措,那么房價的長期變化就一目了然。這種情況下,政策的壓制其實都是在制造上車——而不是站崗——的機會。
那些期待房價跌到底再去入市的想法,是一種完全可以理解但不現(xiàn)實的抄底心態(tài)。誰也不知道房價什么時候到底。但是如果你真的需要一套房子住,如果你預期京滬深未來3-5年的走勢更好,那么,調(diào)整期就是最好的買房時機。
2、不要太迷信政策,限價只會造成供應更少,普通人買房子更難。
市場不總是完美的,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很輕松的買到房子,買不起的時候,很多人喜歡依靠政府調(diào)控來實現(xiàn)房價的穩(wěn)定,但是我們忘了,政府更不總是完美的。過去的那么多年,我們總是高估了政府穩(wěn)定房價的能力。不止是我們,大部分國家的政府都是這樣:他們總是抑制不住掌控市場的意圖,卻總是一次又一次的敗下陣來。與其說調(diào)控是為了刺破泡沫,不如說是為了迎合民意,每一次都是。但是,從來不乏有智慧的人告訴我們:打著保護窮人的旗號而進行的市場調(diào)控,最終更進一步的傷害了窮人。
限價限購政策就是這樣的政策,它只會讓你買房子變得更難,但并不會真正讓房價下來。比如對高價房屋的限制銷售,和對土地出讓的雙限雙競的“探索”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(jīng)論證過了,限價,會造成房屋供應量的減少以及未來更高的房價。一方面政府的強力限價,高價房不能發(fā)售,造成供應量的即時減少。而更為深遠的,是企業(yè)生產(chǎn)意愿的降低,造成房屋開工量建設量下滑,影響遠期房屋的供應。
現(xiàn)在,深圳房屋庫存量的下滑已經(jīng)在發(fā)生了,政府需要在有限的時間里籌措出充分的房屋供應出來。否則,在未來某個時刻,政策一旦放開也好,新的供求均衡達到也好,房價都會再次失控,反彈的力度會因為供應的劇減而更加瘋狂。過去的歷史已經(jīng)再好不過的證明了這一點。而那個時候,普通人只會看到一個更加悲催的結果:更加追不上房價漲。
3、臨深區(qū)域走向剛需市場,今年會有大變化。
我看過很多人每天都在費盡心機的測算房價的泡沫到底有多大,進而給出的應對都是:需求是高杠桿堆起來的,要控制信貸。但是,每當他們這么講的時候,我都在想:大城市里的需求都是銀行吹起來的?軟件產(chǎn)業(yè)基地里那些每天夜里熬到兩三點的90后,地鐵4號線每天早晨擠成照片的85后,他們都是不需要買房子的嗎?為什么我們要假裝看不到他們真實存在的需求?而是一味的壓制?
我們并不反對在房價高漲的時候適當壓制需求,但前提是:正視需求而不是妖魔化它,同時快速的增加有效供應,以時間換空間。但可以說一直到現(xiàn)在,大部分的調(diào)控幾乎都是壓制需求猛烈,而增加有效供應乏力。所謂的有效供應是指,市場上真正需要的房屋供應,政府大規(guī)模建設的人才公寓、保障房這些完全不能解決問題。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是,市場已經(jīng)給出了途徑。
看下面來自家家順的這組圖表。
東莞惠州中山,這三個臨深城市在2016年的住宅成交量分別是7.8萬套、15.19萬套、9.59萬套,惠州、中山都創(chuàng)下了歷史新高,東莞2015年是歷史新高。
2014-2016年這3年,惠州的成交量翻倍,僅2015就漲了62%。中山2016年的成交量比2014年漲了52%。而這三個城市,東莞、中山的面積和深圳差不多大,東莞的人口只是深圳的不到1/2,惠州的相當于深圳的1/4,中山的人口更是不及深圳的1/10。
而在房價方面,東莞僅是2016年,一手住宅成交價便漲了40%。和2012年相比,惠州的房價漲了52%,中山的房價漲了接近40%。
走向臨深,市場在倒逼政府。2016年至今,這三個地方發(fā)生的大事件都是在交通層面:深圳和中山是深中通道的開建,深圳和東莞規(guī)劃中是6條地鐵線銜接,深圳和惠州規(guī)劃是8條地鐵線銜接(我不知道從哪里搞出來8條,現(xiàn)在只有一條14號線)。最近,從惠州南站到深圳的深惠捷運已經(jīng)開通,我的一些朋友親身體驗從惠州南站到深圳北,45分鐘。已經(jīng)有在深圳羅湖上班的人實際居住在惠陽了,捷運的開通讓上班時間縮短了1個小時。
被動銜接也好主動一體化也好,誰也阻擋不了。如果說以往的臨深區(qū)域只是一個炒作地,那么,十三五期間,它就會慢慢變成一個剛需地。讓人住在臨深,前提是臨深能夠住下來,臨深的配套起來,房價合適,人口自然會慢慢遷移過去。讓這座城市里的人住得比他原來好一些,要比單純盯著房價把房價打下來更有意義。
4、買房年齡越來越大,租房周期升到10年以上,看好長租公寓。
還有最后一組圖表。
這是中原的圖表,顯示最近5年來,80后的買房占比一路走低,而同期,70后的買房占比一路走高。社會財富在加劇分化,年輕人的買房能力一路減弱。
我之前也談過: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時代的眷顧,整體上看,70后將是“黃金一代”,他們是最幸運的一代人。
世聯(lián)行的這張圖更加直觀。
深圳首置年齡已經(jīng)從2012年的33歲提高到2016年的36歲,而且,這是一個一線、熱門二線城市的普遍現(xiàn)象,一線、熱門二線城市的首置年齡都已經(jīng)在35歲之上。
而相應的,在這些城市,新進入人口的租房周期普遍升到了10年以上,這意味著租賃需求和市場進一步擴大。
這兩年,紅火的長租公寓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起來的。買房年齡增大,租房周期拉長,意味著很多“不上不下”的人群增加,他們買不起房,但是租房又很輕松。這個背景下,他們對居住的品質(zhì)要求會更高,支付能力也更強。他們是長租公寓的實力客戶,也預示了長租公寓的發(fā)展后勁。
我前段時間也參加了長租公寓平臺——合屋對深圳長租公寓的考察,其中一個感受是:長租公寓是商品房小戶型樓盤的有力競爭者,兩者的單位租金都在100塊以上,但是長租公寓營造的歸屬感、設計感以及提供的居住品質(zhì),已經(jīng)大大超過了小戶型樓盤。像一些地段一般的小戶型樓盤的租金回報率,會越來越低。